早在一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便提出了打通珠江、西江及北部灣、開通平陸運河的構想。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從50年代開始,國家和廣西就沒停止過對平陸運河的勘察和論證。延續至今,這一猜想終于得以實現。從歷史角度看,廣西對全國有著卓越的歷史貢獻,但經濟建設參與感卻始終不強。廣西擁有出??诘臅r間并不長,在多次重大經濟轉折點中都沒能抓住很好的發展機遇。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平陸運河的建設具有催化全球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重要作用。
三個方面,讀懂重投680億建設平陸運河的重要意義

——連接東盟,打開多個端口,減少東部沿海依賴
西江流域涉及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五省,獨廣西占據59.4%的水路面積,擁有較大的區域發展優勢。隨著祖國實力增強,解決北部灣短板已成為國家戰略發展目標,作為補充短板的重要渠道,平陸運河的建設尤其重要。
近幾年,我國外貿經由一些國家無端壓制不斷發生摩擦,中美貿易量排名因此下滑,東盟迅速成為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當前經濟發展目標是深化與東盟多邊合作,展開亞洲經濟建設內循環。而平陸運河建成后的出海里程僅291公里,比經廣東出??s短560多公里,將為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區及西南、中南、西北地區開辟更經濟便捷的出海通道。北部灣所處位置直連東盟,外貿貨物能夠直接通過北部灣走平陸運河運往西南等地區,大大減少運輸成本。
另一方面,西部是中國軍事的戰略縱深,如若有戰爭風險,作為經濟更開放的東部沿海城市所面臨的風險要遠大于位于西南的廣西。當危機時刻來臨,西部將發揮重大協調作用,以此分化風險。

——深化東南亞合作,強化RCEP經濟內循環
將廣西水路運輸的優勢建設為中國與東盟貿易往來最便捷的水運通道,利用現有的多式聯運運輸模式,讓東南亞貨物能以更加便捷、更低成本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成為連接東盟的新節點。憑借與東盟海陸相連的區域優勢,廣西將在RCEP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
2022年開始,由東盟發起的RCEP正式生效,一個包括中日韓澳新及東盟10國在內的15個成員國,GDP占全球經濟總量29.3%,區域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額27.4%,覆蓋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30%的全球最大自貿區就此開始運轉。未來十年內,所有成員國關稅降低,彼此貨物能以更加便捷、更低成本進行流通。東亞+東盟國家在人、財、物、產、供、銷等方面深度綁定,以此形成東亞區域國家的經濟內循環。隨著東南亞產業鏈進一步整合,除了強化亞洲經濟循環,歐美國家也將逐步喪失對東亞的影響力,世界經濟真正實現多元化發展。

——舒緩長江、西江壓力,優化內河航運發展
隨著雙碳減排提上日程,各國面臨著碳排放控制在科學范圍的壓力。作為最環保的運輸方式之一,我國內河水路運輸持續在提效升級中。從黃金水道擴建到港口碼頭自動化智慧化再到LNG綠色能源船投入使用,內河運輸始終是交通運輸低碳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長江與西江所承載的運輸壓力日益增加,而平陸運河以發展航運為主,兼顧供水、灌溉、防洪、改善水生態環境等,將成為廣西及西南地區、中南部分地區開辟距離最短的更經濟更便捷的出海水運新通道。
隨著平陸運河的建成將貫通內陸、有效緩解長江流域、西江流域的運輸壓力。自平陸運河建成將極大釋放航運優勢和潛力后。隨之而來的跨國貿易、通江達海將帶動平陸運河沿岸的經濟發展,航運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調整。